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家谱调查发现,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而血缘关系越近,危险率越高。寄养子研究也支持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作用的观点,同时它还提示不应忽视非遗传因素的作用。多方研究证实,遗传因素的影响较环境及其他因素大。
家谱调查:
(一)家系研究
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家系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愈高。早的家系调查是由ernstrubin(1916)在慕尼黑进行的,他发现病人的兄弟姐妹中,该病的患病率高。kallmann(1938)调查了1087名精神分裂症先证者家属中的发病率,发现不但是兄弟姐妹,而且子女父母的患病率也较高。各级亲属中发病概率为4.3%~16.4%,其中子女16.4%,同胞11.5%~14.3%,父母9.2%~10.3%。上海(1958)对11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4576名家属成员进行调查,发现父母及同胞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高。患者亲属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口高6.2倍。据schulz、kallmann等对65个家庭的调查,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病人,子女的发病率为35%~68%。gershoon(1988)使用dsm—ⅲ诊断标准对既往家系调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先证者一级亲属发病几率为3.1%~16.9%。此外,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亲属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并不比正常人高。上述调查更支持遗传作为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可能性,但仍不排除家庭环境因素或由于家庭成员异常精神行为以及无法进行正常交流的影响,故仍需进行以下研究。
(二)孪生子研究
在医学遗传学中,孪生子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单卵孪生子(mz)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几乎相同;而双卵孪生子(dz)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并不相同,只是妊娠条件相同,宫内环境一致而已。因此,遗传疾病的mz同病率应高于dz。早的孪生子研究是luxenberger(1928)在慕尼黑进行的,他发现在19对mz中,同病率为58%;而在13对dz中,竟无一对同病kallmann(1946)在纽约的孪生子调查中也有类似结论,该样本中mz174对,dz685对,mz同病率为69%,dz为10%,经年龄校正,发病几率分别为86%和14%。国内方惠泰(1982)报道50对精神分裂症孪生子研究结果,mz同病率为46.4%,dz同病率为18.2%。尽管上述资料的具体数字有差别,但均发现mz同病率比dz同病率高3~6倍。日本井上等研究表明,分开抚养的单卵孪生子精神分裂症病人同病率不低于同一家庭抚养的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说明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若使单卵孪生儿分开成长,患病的一致性将有一定的降低,但这种观察进行的还较少。这种差别表明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尽管许多资料结论均为mz同病率高于dz同病率,但毕竟还有相当多mz并不同病,这也提示很难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疾病的形成既受内环境(基因条件)影响,又受外环境(周围条件)影响。
(三)寄养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是为了区别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家系调查和孪生子研究支持遗传因素的作用。但环境因素的作用尚不能排除,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家庭成员异常精神行为的影响。寄养子研究可进一步澄清。为排除本病的发生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heston(1966)将本病患者母亲的47名子女自幼寄养出去,由健康父母抚养,与50名双亲健康者的子女作对照。至成年后,实验组有5人患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10.6%,校正年龄后为16%),22人有病态人格,对照组无精神分裂症病人,9人有病态人格,差别有性。
rosenthal等(1971)在丹麦进行的寄养子研究,发现父母一方为精神分裂症的69名寄养子中,13人(18.8%)为精神分裂症、边缘状态或分裂样人格;79名健康父母的寄养子中,8人(10.1%)为边缘性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
wender(1974)进行了交叉寄养子研究,将28名亲生父母是正常的,但出生后被父母之一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寄养,发现10.7%的寄养子患有边缘性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
klety(1968,1971,1975)主要以不同寄养子为索引者,调查他们亲生父母和寄养父母,甚至包括这两类父母的家庭患病情况,初在丹麦进行。结果为精神分裂症养子的亲生父母的同病率为8.6%,寄养父母的同病率为2.8%,而对照组养子的亲生父母同病率为1.9%,寄养父母同病率为3.6%。klety进一步调查出生后一个月之内就与亲生父母分居的养子,发现精神分裂症养子的亲生父母和寄养父母的同病率分别为9.7%和4.5%,对照组养子的同病率为0和1.9%,在此后又对养子的亲生父母和寄养父母的家系中双亲、同胞、半同胞等亲属的同病率研究,结果均显示精神分裂症养子的亲属中患病人数或有病人的家系数均高于对照养子,支持遗传病因。klety(1976)进行的寄养子家系研究,以及国内查富树(1984)、罗开林(1986)等研究的结果也支持遗传病因、环境因素对寄养子发病无根本性的影响,但也不否定特殊教养环境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家系、孪生子、寄养子研究可证实一部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病因,同时也证实了其他病因的存在。然而具体的遗传内容尚未清楚,考虑可能与生物化学缺陷和倾向性的人格结构或人格发展的倾向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