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焦虑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常客,让人欢喜让人忧。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聚会、工作、面试以及像上面我们说的约会等社交活动对我们来说再正常不过,可是有一类人群在此方面却躲之不及,这就是社交焦虑障碍者。社交焦虑障碍同其他情绪障碍(抑郁、恐怖症)一样,会给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到底什么是社交焦虑呢社交焦虑指的是当个体处在被他人关注的社交或工作场合,比如公众演讲、面试或者向老板汇报业务时,会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同时伴有脸红、出汗、颤栗、恶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行为且伴随痛苦体验。同时,社交焦虑个体特别害怕外界对自身的负性评价,他们会将周围人看作潜在观众,并认为可能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由此刻意关注自己的外部行为,如面部表情、姿势、行为以及内部感受,综合外部的反馈信息形成关于自我印象的歪曲表征,出现过度的自我关注。
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社交焦虑发展而置之不理,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会渐渐疏远你和朋友们曾经亲密的关系,推辞掉老板对你的信任和提拨,丢掉一份美好的爱情等等。更严重的是,随着社交焦虑程度的加深,个体可能会演变为抑郁、酒精成瘾或物质滥用等严重问题。
法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医生克里斯多夫·安德烈把惧怕的情景类型分了五大类。
一、表现情景。此类情景主要包括所有自己会被明确评价的时刻,比如,招聘面试、做演讲或报告、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向老板汇报工作等。
二、观察情景。此类情景指我们发现自己成为外界注意力焦点的时刻,像那些在做事的时候被人看着或者自认为被观察的时刻,不管是在走路、开车、吃饭等。
三、需要自我表达的情景。此类情景需要我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立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我们经常在菜市场与小商小贩的讨价还价,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拒绝或者向上级要求满足自己的合法权利等。
四、自我显露情景。此情景指的是那些需要我们表露自己心理隐私的时刻。比如,与他人交朋友、恋爱或者心理咨询之类。
五、浅层互动情境。此类情境指需要同他人非正式的浅层交流,比如,与偶遇的老师打招呼,火车上与邻座的交谈以及和同事的寒暄等。在这些社交情境中,正常人也会害怕被评价,也会担心自己的形象,但和社交焦虑者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很快克服这些恐惧,正常的参与到社交情境中。社交焦虑者会由于恐惧或害羞而严重干扰当下的活动,甚至故意回避某些情境。比如,社交焦虑者面临一场演讲,他们会寻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上台讲话。
社交焦虑作为一类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情绪障碍,心理学家们已经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干预,并且取得了的成效。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治疗方式:一种是从生理上干预的药物治疗;另一类是从心理和行为上的努力来改变社交焦虑的不利影响。
药物治疗是基于社交焦虑是由于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如果运用某类药物来调节平衡,那么个体的症状就会缓解。
心理治疗一般会采取认知行为,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医学已经证明此的。它主要包括六大步骤:分辨焦虑线索并为之“贴标签”;进行放松;评估自己的焦虑水平;辨别自己的内部谈话;以积极的自我谈话取代焦虑性的自我谈话;采取富有建设性的补救措施。当然,还有其他,比如,暴露、情境和催眠等。
对于社交焦虑者,要改变自己追求的思维方式,认识到人无完人,要允许自己犯错,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