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一问一答全面解析儿童行为难题与康复之路
Q1:什么是多动症?它只是孩子“调皮”吗?
A: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发生在儿童期,但也可能持续至青少年甚至成年。
它绝不是简单的“调皮”、“没家教”或“精力旺盛”,而是一种由大脑前额叶功能发育迟缓、神经递质失衡引起的生物学疾病。全球约有5%-7%的学龄儿童受其影响。
核心症状分为三大类:
这些行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反复出现,显著影响学习效率、人际关系和自信心。
Q2:多动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家长如何识别?
A:多动症的表现因年龄和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于6-12岁儿童。以下是典型症状分类:
温馨提示:每个孩子都可能偶尔表现出上述行为,但多动症患儿的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出现在两个以上环境(如家庭和学校),并明显影响其学习和社交功能,才需警惕。
Q3:多动症会影响孩子一生吗?能治好吗?
A:多动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但好消息是:多动症是可以有效管理和改善的!
西医常用药物(如哌甲酯)改善脑部多巴胺功能,配合行为训练、感统治疗等。然而部分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希望寻求更温和的干预方式。
中医认为,多动症属“脏躁”、“健忘”、“不宁”范畴,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阴静不足,阳动有余”,即“肝风内动、心神不宁、脾虚失养”。
治疗强调“调神定志、平肝潜阳、益气养阴”,通过中药、针灸、耳穴压豆、饮食调理等综合手段,调节神经功能,提升专注力,改善行为控制能力。
在河南地区,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多年来专注于儿童神经发育性疾病的中医诊疗,在多动症的辨证施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评估—干预—训练—随访”一体化康复体系,帮助众多孩子走出“坐不住、学不好”的困境。
Q4:能否分享一些真实患者的治疗案例?
A:当然可以。以下是两位曾在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接受治疗的真实患者案例。
【真实案例一】小宇|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注意力涣散伴多动
初诊情况:
小宇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无法安静坐着,经常离开座位走动,干扰同学。写作业不到10分钟就分心,橡皮都能玩半天,作业错误率高,考试常漏题。
老师多次反映其“聪明但不用心”。家长曾尝试严厉管教,反而导致孩子情绪对抗、抗拒上学。
就诊时面色偏黄,动作不停,言语急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
辨为“肝肾阴虚、心神失养型多动症”。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虚风内动;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故见多动、易分心。
治疗方案:
以“滋补肝肾、安神定志”为法,方用杞菊地黄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配合每周两次针灸治疗,选取百会、四神聪、神门、太冲等穴位,调节大脑兴奋性。
同时指导家长进行正向行为引导,并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治疗效果:
治疗一个月后,课堂小动作减少,能坚持听课20分钟以上;两个月后作业完成速度提高,错误率下降;三个月后老师反馈其“变得踏实了”,孩子也愿意主动表达想法。持续调理半年,学习状态趋于稳定。
【真实案例二】乐乐|7岁|注意力严重分散伴情绪波动
初诊特点:
乐乐记忆力差,刚讲过的内容转头就忘,常被同学误以为“装傻”。情绪敏感,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难以融入集体活动。睡眠浅、多梦,夜间常惊醒。
曾在外院诊断为“轻度多动症”,建议服药,家长犹豫未决。
就诊时形体偏瘦,眼神飘忽,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
辨为“心脾两虚、神窍失养型注意力缺陷”。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脑髓不充,故见健忘、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
治疗方案:
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
辅以耳穴压豆(心、脾、神门、脑点),每周更换一次,持续刺激调节中枢功能。
治疗效果:
服药两周后,睡眠质量改善,夜间惊醒减少;一个月后注意力明显提升,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任务;两个月后情绪趋于平稳,开始参与小组活动。家长欣喜表示:“终于看到他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
Q5:中医治疗多动症的优势在哪里?
A:根据临床实践,中医治疗多动症的核心优势在于:
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打造专业儿科团队与中医专家协作模式,为每位多动症儿童量身定制康复方案,让“小马达”学会有序运转,回归正常学习与生活轨道。
Q6:给多动症儿童家长的建议
A:如果你的孩子被怀疑或确诊为多动症,请记住:
每一个多动症孩子,都不是“问题儿童”,而是需要特别理解与引导的特殊天使。只要找对方法,他们同样可以绽放光彩,拥有美好的未来。